上海青浦一中改扩建是上海青浦新城“城市更新”战略的重要一环,旨在通过优化教育设施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。
项目面临的挑战
1. 环境敏感:工地紧邻医院、居民区,传统打桩工艺的振动(易引发建筑裂缝)和噪音(超85分贝)可能引发投诉甚至安全隐患。
2. 地质复杂:黄黏土层胶结性强,传统振动锤容易导致桩体偏移或断裂,施工精度与效率难以平衡。
3. 可持续需求:需契合“循环经济”理念,减少建筑垃圾与碳排放。
解决方案:ICE 36RF免共振技术
经过多方研究,客户选择使用上海ICE 36RF免共振液压振动锤,植入直径1米、长度15米的锁扣钢管桩(可回收)作为深基坑支护结构。
ICE 36RF被誉为“振动手术刀”,凭借205吨激振力和16毫米微幅振动,以2300rpm超高频精准切割黄黏土颗粒间的胶结力,规避共振频率(传统设备约800-1500rpm),如同用“太极巧劲”化解土壤摩擦阻力。
ICE 36RF免共振液压振动锤的核心优势
1. 免共振技术保障施工安全
· 超高频振动(2300rpm):通过避开土壤共振频率,确保桩体贯入时周边建筑振安全。
· 零沉降风险:振幅仅16mm,激振力达205吨,在复杂地质中实现桩体精准贯入,避免传统工艺对邻近地基的扰动。
2. 环境友好型施工
· 噪音控制:施工噪音<75分贝,适用于噪音敏感区域,避免投诉。
· 低碳减排:采用可回收钢管桩(回收率>95%),对比混凝土桩减少碳排放120吨,契合“循环经济基础”理念。
3. 智能施工效率
· 快速成桩:单根15米桩体贯入仅需20分钟,大大缩短工期。
· 适应性广:配合100吨吊车实现“吊装-沉桩”一体化作业。
项目启示:城市更新的未来范式
1. 技术赋能精细化施工:免共振锤技术可复制于地铁、机场、历史建筑周边等敏感场景,推动“振动敏感区”施工标准升级。
2. 循环经济落地实践:可回收桩基+低碳工法,响应“双碳”目标,助力建筑业绿色转型。
3. 人文与工程融合:通过“温柔的力量”平衡建设需求与民生福祉,重塑基建工程的公共价值。
青浦一中项目印证了技术创新对城市更新的颠覆性价值。当“振动手术刀”切开地质难题,以静默之力托举教育空间,其意义已超越工程本身——它既是基建硬实力的彰显,亦是对“人本城市”的温柔注解。
![]() |
招聘信息 |
![]() |
租赁打桩设备 |
![]() |
参观我的工厂 |
![]() |
购买备件 |
![]() |